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各省人均收入公布:仅京沪超5000,过半省份不足2000

林隐LY 山川网 2019-04-08


山川网: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在不久之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中,曾对于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给出一个全新的定义。


国家统计局指出,低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国家统计局还进一步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40元(月均53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1元(月均119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3189元(月均1932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6471元(月均3039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0640元(月均5887元)。


事实上国家统计局对于中国收入群体划分的定义一出,网络上争议之声就不断,不少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居民,认为月收入超5000元即列入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是在开玩笑。


秉持这种观点的朋友,其实我个人的态度是:在大中城市里生活得太久,以至于忘记了中国到底有多大,中国的农村人口到底有多少,完全没有收入的人口有多少,中国的贫困情况到底有多严峻。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月均235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336元(月均20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


别惊讶,你看到的就是截至2018年,13.9亿中国人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和月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而且作为国家统计局,也完全无须刻意压低这个数据。


另外,即使是这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的数据,在大陆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中,也仅有不足三成的9省市达标或超过,即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其余七成省份,人均数据还要在此之下。



关于上表,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是,在“2018年可支配收入”这一项下的部分数据情况。由于国家统计局目前公布的初步数据中,部分省份是全省人均收入数据,部分省份则是区分城镇和农村两群体的人均收入数据。


对于后者,我们在表格中以“X丨Y”的形式展现,X即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Y即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表格中的“月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为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统一除以12个月得出的结果。


由于时间原因,我这里只从表格中抽出几个我认为比较值得关注的点,分享给大家。日后如果有时间,我会在其他相关推文中,继续补充分享更多关于下文中提到的观点。


1收入增速


2018年绝大多数省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都超过了年度GDP增幅。这背后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相比GDP总量的庞大基量(多数省份都以万亿为单位),各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都还十分之低(超七成省份不足3万)。


当然,当我们提到收入增长时,必须要提到通货膨胀。因为表格中统计的年度人均可支配增长,均为名义增长速度。在经济良性增长的过程中,通货一般都会处在“微通胀”状态,进而进一步刺激和促进经济的持续较快速增长。


按照中国官方的数据,过去的五到十年间,中国每年的通货膨胀率都稳定维持在3%上下。但是就各财经媒体和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体验而言,多数人更倾向于认同实际6%~9%的通胀率,少部分人群则认为通胀率甚至应该超过10%。


那么知道了真实的年度通胀率,再结合年度名义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相减之后就可以得到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


显而易见,多数省份的收入增长仍旧赶不上GDP增长。



2收入差距


通过过去一个月我们推送的2018年区域经济复盘系列,我们会发现相比强弱省份经济体量上的巨大差异(首位广东是末位西藏的近70倍),强弱势省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要小得多(首位上海是末位西藏的近4倍)。


那么我们这里不去做特别精准性的分析,只单纯从以上的两个倍数之间,想想看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区域经济体量差和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差之间的巨大差别?


答案还是在“人均”这一关键因素上。由于中国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体量同样巨大,所以具化到各项人均数值时,往往都并不会领先相对弱势地区太多。但是,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愈加悬殊。


所以,我们可以以如下的方式,不太严谨地理解以上这个现象:即对于普通上班族而言,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差可能平均也就是2~4倍(比如在三线城市月入三四千和在一线城市月入八九千)。但是对于真正的高收入群体而言,这个倍数可以轻易放大到几十到上百倍。



3对应关系


我们或许需要更深入去思考各省经济总量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简单起见,我有在表格的两侧,分别标注了该省份在两项数据中的全国排名。


结果无非是三种情况:一种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排名接近(比如位次差在三四名之内),这种显然就是最一般情况。另一种是经济总量排名明显超过人均收入排名,一般可以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城镇化和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还比较初级,以人口消费和投资拉动GDP增长情况明显。最后一种是人均收入排名明显超过经济总量排名,这种情况除了是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较为领先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可能性是人口过少造成的人均数据偏高假象。


两项排名差距非常明显,甚至悬殊的省份在表格上非常多,我们不再一一指出,只讲几个重点案例。比如经济总量全国第3位的山东,人均收入全国第9位;经济总量全国第9位的河北,人均收入全国第17位;经济总量全国第6位的四川,人均收入全国第21位;经济总量全国第5位的河南,人均收入全国第24位。



4城市命运


地区与地区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明显距离,归根结底受益或受害于城镇化进程的领先与落后。


排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冠亚军的上海和北京,由于本质上是以城市来对标省份,所以在人均属性上十分占优。如果我们统计的是全国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那么前十名,甚至前二十名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都会明显小于省份之间。


极高的城镇化“数量”(人口总量和城镇化率),再叠加极高的城镇化“质量”(人口素质和产业结构),自然会对应到整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明显领先。


提到这里,我还要再分享的一个观点是: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中国较发达城市工作的年轻人,要明白的一个道理。你的收入中,一部分来自于你的工作能力,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所在城市城镇化水平的加成。


当你拿着一份明显领先于全国收入均值的工资时,要对自己的真实实力心知肚明。即这份收入,是不是必须要在北上广深(甚至进一步具化到特定企业)工作才能保持,还是无论人去到那里都可以稳定获得这样的高收入。


如果是前者,那说明你还要把头更低一些,把能力锻炼得更扎实一些,把自己的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多一些。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2018上半年:部分城市GDP 丨 27省GDP 丨 15省GDP 丨 东中西东北四版块 丨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 丨 社消增速大数据 丨 国民消费大数据 丨 IPO数据 丨 土地成交数据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返乡置业 丨 空气质量排行榜 丨 2018年快递业务量 丨 2018年GDP数据 丨 广州轨道交通 丨 吞并莱芜 丨 中国超级楼盘 丨 宜居指数 丨 经营成本最高30城 丨 最佳商业城市榜 丨 中国县域指南 丨 各省龙头行业


人文: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